7月份的土地市场,简直比三伏天的柏油路还烫!上海徐汇一块地拍出20万/㎡的楼面价,刷新全国纪录;苏州核心地块被绿城46亿抢走,楼面价6.5万/㎡,直接把江苏省的纪录捅破了;成都、杭州跟着起哄,房企抢地跟不要钱似的,溢价率直奔30%。但你先别激动,这热闹背后藏着个扎心真相:现在的土地市场根本不是“回暖”,是“高烧不退”——而且烧的全是有钱人的圈子,普通人只能在旁边看着炒股杠杆配资,手里的钱包比冰窖还凉。
一、上海20万/㎡楼面价:这哪是拍地?分明是“奢侈品拍卖会”
先说最炸裂的上海徐汇XH-02地块。12.25亿成交,溢价率22%,楼面价20万/㎡。啥概念?就是盖一平米房子,光地皮成本就20万。要是盖个100平米的房子,光地皮就得2000万,再加上建安、税费、利润,保守估计得卖40万/㎡。40万/㎡是啥水平?上海内环内现在二手房均价也就12-15万/㎡,这新盘直接把价格干到“天花板上再搭层楼”。
你可能会问:房企疯了?花这么多钱拿地,不怕砸手里?还真不怕。这块地在徐汇滨江,黄浦江边上,对岸就是陆家嘴三件套,旁边是上海中学、第六人民医院,地铁11号线直达。别说在上海,全中国都找不出几块这样的“顶配地段”。这种地不是用来盖“房子”的,是用来盖“资产标的”的——就像爱马仕的Birkin包,买的人根本不在乎它能不能装东西,在乎的是“我有你没有”。
绿城更狠,在上海虹口区北外滩拿地,溢价率46%,楼面价12.6万/㎡,直接把虹口区的纪录拉到新高度。北外滩现在是上海重点打造的“第二陆家嘴”,规划了一堆摩天大楼,房企赌的就是未来5年这里会变成“宇宙中心”。说白了,这些房企不是在买地,是在买“城市发展的原始股”,而且是带稀缺标签的原始股。
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严跃进说“房企看好上海高端住宅市场”,这话没毛病,但说得太委婉了。真实情况是:现在全国的有钱人,手里的闲钱没地方去。股市绿油油,理财收益比活期存款还低,黄金涨上天也不敢追,只能往“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房子”里钻。房企拿这些地,根本不愁卖——哪怕一套卖5000万,照样有老板拿着现金排队。这哪是房地产市场?分明是“富人资产保卫战”,土地就是他们的“盾牌”。
二、苏州6.5万/㎡、成都29%溢价:二线城市正上演“军备竞赛”
一线城市“高烧”,二线城市也没闲着,直接开启“军备竞赛”模式。苏州苏园那块地,6家房企抢了49轮,绿城46.67亿拿下,楼面价6.5万/㎡,刷新江苏省纪录。我查了下,苏州园区现在二手房均价也就8-10万/㎡,这楼面价已经快追上二手房了,房企是真敢赌啊。
为啥苏州这么猛?因为它是“最强地级市”,GDP比很多省会还高,有钱人扎堆。而且园区是苏州的“脸面”,金鸡湖边上的房子早就成了“身份象征”。这块地在核心中的核心,旁边就是苏州中心、东方之门,说白了,就是“苏州版陆家嘴”。房企抢这块地,就像演唱会主办方抢周杰伦的独家版权——贵是贵,但肯定能赚大钱。
成都更绝,成华区地块引来金茂、中海、华润这些“国家队”抢,29%溢价率,中旅城华15.79亿拿下。成华区以前是“老工业区”,现在成了“网红打卡地”,339电视塔、东郊记忆都在这儿,年轻人扎堆。房企看上的不是现在,是未来——成都人口已经2100万,年轻人还在往里涌,核心区的房子就像大学里的热门专业,永远不愁生源。
这些二线城市的逻辑和上海一样:核心地段就那么几块,卖一块少一块。以前供地像“撒胡椒面”,核心区、郊区一起推;现在学精了,搞“缩量提质”,一年就推几块好地,故意制造“饥饿感”。房企要是不抢,下次就没机会了——就像食堂阿姨打饭,今天不抢,明天可能连菜汤都喝不上。
三、土地市场大分化:尖子生考满分,差生交白卷
别被这些高溢价成交骗了,以为全国土地市场都这么火。真相是:现在的土地市场,比“贫富差距”还夸张——核心城市核心地块是“尖子生”,次次考满分;三四线城市是非核心地块是“差生”,直接交白卷。
数据说话:今年上半年,一线城市土地出让金涨了49.5%,二线涨了43.5%,三四线呢?原文没细说,但提到“多数三四线城市以底价成交为主”。啥叫“底价成交”?就是没人抢,房企懒得举牌,政府说多少钱就多少钱,有时候甚至得求着房企买。
最典型的就是东北、西北的一些三四线城市。比如黑龙江鹤岗,前几年房价“5万一套房”上热搜,现在土地市场更惨——去年有块地流拍了三次,最后政府把起拍价降了30%,才有个本地小房企勉强接盘。为啥?人口往外跑,房子盖了没人买,房企又不傻,谁会去填这个坑?
这种分化会越来越离谱。中指研究院说未来是“核心高热、外围承压”,说白了就是:以后中国的土地市场,只有两种地能卖上价——一种是“一线城市核心地段+江景/学区/地铁”,另一种是“强二线城市核心地段+产业/人口流入”。其他的地?要么底价卖,要么流拍,要么政府自己留着种玉米。
房企早就看透了这点,现在都学精了,搞“精准化投资”。以前是“撒网捕鱼”,一二三四线都拿地;现在是“钓鱼执法”,只盯着核心地段的“大鱼”,小鱼苗看都不看。华润、中海这些央企,今年在三四线城市的拿地金额同比降了60%,钱全砸到上海、杭州、成都这些地方了。这哪是“转型”?分明是“保命”——在三四线拿地,搞不好就成“房企版烂尾楼”。
四、普通人的“买房困境”:要么挤核心老破小,要么当郊区“睡城难民”
土地市场的“高烧”,最后都会转嫁到买房人身上——而且受伤的全是普通人。
先说在一线城市的普通人。想住核心区?要么买30年房龄的老破小,60平米/1000万,厨房小得转不开身,卫生间得排队;要么就去郊区,比如上海的临港、北京的顺义、广州的增城,房价便宜,但每天通勤3小时,早上5点起床赶地铁,晚上9点到家,活得像个“人形充电宝”,白天给公司充电,晚上给地铁充电。
二线城市稍微好点,但也好不到哪去。苏州园区6.5万/㎡的楼面价,未来房价至少10万/㎡,普通白领月薪1万,不吃不喝得83年才能买套100平米的房子。成都成华区地块,未来房价估计4-5万/㎡,月薪8000的打工人,得攒40年。
最惨的是三四线城市的普通人。虽然房价低,但土地市场冷,房企不敢拿地,新房供应越来越少。你想买房?要么买二手房,小区没电梯、没物业,下雨天漏水;要么买本地小房企的房子,说不定哪天房企就跑路了,房子烂尾,钱房两空。
有人说:那我不买房了,租房不行吗?行,但你得接受“搬家自由”。房东说涨租就涨租,说不租就不租,你敢有怨言?一线城市核心区的房租,今年上半年涨了15%,比工资涨得快多了。
现在的房地产市场,已经不是“住有所居”的问题了,是“阶层固化”的加速器。有钱人买核心地段的房子,资产越来越增值;普通人要么被高房价挡在门外,要么背上30年房贷,成为“房奴”。就像玩游戏,有钱人开局就买“顶级装备”,普通人只能拿个“新手木棍”,还得被怪物追着打。
五、这波“热度”能撑多久?房企和政府心里都有本账
土地市场这么火,会不会一直火下去?难。
先说房企的风险。现在拿地的都是央企、国企,或者少数现金流特别好的民企(比如绿城)。他们有钱,但不傻。拿地的时候都算好了账:比如上海徐汇那块地,虽然楼面价20万/㎡,但容积率只有1.2,能盖低密洋房,一套200平米,总价8000万,卖20套就能回本。而且这种房子是“限量款”,卖一套少一套,不怕砸手里。
但要是行情变了呢?比如有钱人突然不爱买房了,或者政策收紧(比如房产税试点扩大),这些高价地就可能成“烫手山芋”。2016年深圳有块地楼面价5.6万/㎡,结果后来市场降温,房企扛不住,最后以4.8万/㎡亏本卖,成了“地王耻辱柱”。现在的房企,表面上喊“看好市场”,背地里都在祈祷“上帝保佑,千万别出幺蛾子”。
政府也有顾虑。土地市场太火,容易引发“房价上涨预期”,老百姓会抱怨;但太冷,土地出让金少了,城市建设、地铁、学校都没钱搞。所以现在政府在“走钢丝”——既要保证核心地块高价卖地,又要控制整体房价涨幅。上海、杭州都出台了“限地价+限房价”的政策,就是怕地王太多,把市场带偏了。
未来最可能的趋势是:核心地段继续“高烧”,但会配“退烧药”(比如限制最高溢价率、要求配建保障房);二线城市“跟着烧”,但不会像一线那么猛;三四线城市“退烧”,政府可能会给点“感冒药”(比如降低起拍价、补贴房企),但效果不大。
结语:土地市场的“狂欢”,和你我到底有啥关系?
说到底,这波土地市场的热度,本质上是“城市发展红利”和“有钱人资产焦虑”的结合体。核心城市越来越强,吸引人口和资金;有钱人手里的钱没地方去,只能往核心地段的土地和房子里钻。
对普通人来说,别指望土地市场降温就能买到便宜房——核心地段的房子,以后会越来越像“奢侈品”,不是给普通人准备的。与其焦虑,不如想清楚两件事:
要么,努力挤进“有钱人”的圈子,哪怕从买核心区老破小开始,慢慢置换;要么,接受现实,在非核心区找个性价比高的房子,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工作、家庭上,别被房价绑架了人生。
毕竟,房子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——这句话对房企可能没用,但对我们普通人,是句实在话。
最后说句扎心的:要是你现在手里没房,又没钱买核心区,也别太难过。至少你不用像房企那样,担心20万/㎡的地砸手里;也不用像政府那样,担心土地市场“一冷一热”不好收场。你只用担心明天早上吃啥——这么一想,是不是突然觉得,当个普通人也挺好?
作者声明:作品含AI生成内容
辉煌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